携手防治海洋白色污染

时间: 2024-08-11 10:18:58 |   作者: 媒体聚焦

  颁布“限塑令”“禁塑令”,限制或禁止生产、使用塑料制品;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发塑料替代材料;落实国际公约,加强国际合作……近年来,慢慢的变多的国家和地区采取多样化举措,共同应对白色污染挑战。

  联合国环境署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每年大约有800万吨塑料垃圾进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就有一辆垃圾车的塑料垃圾倒入海洋。《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30年每年可能有5300万吨塑料垃圾被排放到海洋等水体环境中。当前,全球白色污染形势依旧严峻,疫情期间产生的一次性塑料医疗防护用品垃圾也在加剧目前的污染情况。多国持续出台政策措施,加强海洋污染防治工作。

  100多年来,塑料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应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生态难题。近年来,海洋白色污染问题尤其突出。西班牙加迪斯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欧洲每年有3.07亿到9.25亿件垃圾沿河流入海洋,其中塑料垃圾约占80%。

  今年6月,欧盟发布的海洋白色污染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欧盟各国海洋和海滩上发现的垃圾中,80%—85%以塑料形式存在,其中一次性塑料产品占50%,塑料渔网等渔业相关这类的产品占27%。欧洲议会议员弗德瑞克·黎斯表示,如果人们不及时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并进行相对有效处理,预计塑料造成的环境破坏成本到2030年将达到220亿欧元。

  研究表明,塑料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历经风吹日晒只是从大块塑料变成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微粒,无法完全被回收利用。这些塑料微粒造成的污染会更加隐蔽和难以察觉,它可能被鱼类和海鸟吃进身体、被海藻包围,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有统计显示,地球上90%的海鸟和52%的海龟曾摄入过塑料微粒。每年约有100万只海鸟和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因误食塑料垃圾而死亡。在食物链循环作用下,塑料微粒可能最终会到达人类体内,影响人们身体健康。

  防治海洋污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减少生产和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纷纷加大限塑力度。

  从2020年开始,欧盟扩大了“限塑令”适合使用的范围,规定只要是可以用纸制品或其他环保材料制作的一次性产品,一律禁止使用塑料。2021年7月3日起,由塑料制成的一次性餐具、吸管、气球棒和棉签等彻底告别欧盟市场。日本2019年出台《塑料资源循环战略》,加强塑料垃圾回收及再利用,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

  越来越多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入了限制使用塑料制品的行列。孟加拉国2002年宣布全面禁用塑料袋;印度尼西亚政府计划到2025年时,比2017年减少70%的海洋塑料垃圾。从去年7月起,印尼首都雅加达禁止超市和传统市场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改用可重复使用的环保购物袋;非洲有30余国制定了相关限塑政策,如肯尼亚2017年8月开始实行最严“禁塑令”,禁止使用、生产和进口商用和家用塑料袋,违者将处以最高4年监禁或4万美元罚款。

  在限制生产、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同时,多国加大替代品研发投入。欧盟通过“地平线”科研计划向成员国提供超过2.5亿欧元,资助与《欧洲塑料循环战略》直接相关的研发领域,其中大约一半用于研发替代原料。欧盟还投入1亿欧元,资助研发更智能、可再生性更强的塑料材料,提高回收过程效率,追踪和清除再生塑料中的危险物质和污染物。

  新技术的出现为防治海洋污染提供了更多思路。墨西哥科学家在芒果皮中添加淀粉及其他化学材料,研制出一种可以替代塑料的“芒果皮合成品”。这种材料的韧性和硬度与塑料类似,还可进行回收。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无人机自动扫描海洋垃圾状况,进行实时评估。荷兰一家公司发明了一个巨大的漂浮围栏,可以吸附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西班牙科研人员发现,大蜡螟幼虫可以吃掉并消化聚乙烯,科研人员正在寻找其体内能分解塑料的特定物质。

  “塑料垃圾对海洋生命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巨大,应该携手解决海洋污染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和水产养殖司司长曼努埃尔·贝瑞吉表示。

  国际组织正积极行动,促进各国合作治理海洋白色污染。联合国环境大会多次提出海洋塑料垃圾和塑料微粒问题,商讨全球环境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今年4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与国际海事组织同30个国家共同发起倡议,携手解决海洋污染问题。该项目涉及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等区域,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采取一定的措施,预防和减少海上运输和捕捞业产生的海洋垃圾。

  国际海事组织是联合国负责海上航行安全和防止船舶造成海洋污染的一个专门机构,它鼓励各方认真落实《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禁止船舶向海洋丢弃塑料。2019年12月,亚太经合组织绿色供应链合作网络会议提出“蓝色市民”倡议,号召人们自觉从源头减少垃圾,减少海洋污染。

  中国在治理塑料污染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白准确地提出,要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中国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已由2008年前一度超过20%下降为目前的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2020年发布的《有关塑料的十大事实与再生塑料产业绿色发展建议》报告说明,中国每年塑料制品产量回收率为23%—29%,高于不少发达国家。中国已将海洋垃圾污染防治纳入“湾长制”试点工作,禁止生产生活垃圾倾倒入海,并加大海洋垃圾清理力度,开展沿海城市海洋垃圾污染综合防控示范。

  解决海洋白色污染问题,需要全球合作共同应对。专家呼吁,推动各国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跨学科跨国界研究,分享海洋塑料污染防治最佳实践,在尊重各自经济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消费、处置全过程的监测和管理,加快塑料制品替代化和环境清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形成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塑料污染治理体系。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车静团队将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发现的棱蜥新种命名为招龙棱蜥(Tropidophorus vongx),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动物分类学期刊《动物分类学》(Zootaxa)。

  小提琴独奏曲《行路难》是一首“无心插柳”之作,也是足以载入中国乐坛史册的曲谱。

  8月7日,记者从中国海油获悉,在海南岛东南海域发现的陵水36-1气田新增探明储量顺利通过国家相关部门评审备案,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为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勘探过程中实现了海洋油气勘探理论领域的创新,填补了全球技术空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有明确的目的性部署实施16项重点任务,其中“双碳”标准重点任务8项、“双碳”计量重点任务8项。

  “安全认知,日见清晰;安全研究,路阻且长;安全行业,大有可为;紧跟创新,保障发展……”在近日举行的第十二届互联网安全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世忠的一番总结,折射了AI(人工智能)时代安全大模型行业的发展现状。

  8月6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的《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2024—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公布。对于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外送攻坚行动,上述负责人解释,目前,在运跨省区输电通道主要输送煤电、水电等传统电力,新能源电量占比较低。

  记者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获悉:近日,我国多地出现高温天气,用电需求持续攀升。7月31日,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葛洲坝6座梯级水电站构成的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顶峰保供,高峰出力超过700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

  记者7日从清华大学获悉,该校电子系方璐教授课题组与自动化系戴琼海教授课题组在智能光芯片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与现有训练范式不同,我们摒弃了反向传播,另辟蹊径,构建了光神经网络的对称传播模型,仅用光学系统的前向传播就可以实现高效高精度光训练。

  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基于科学突破,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等科学正在开辟、引领新产业方向;产业前沿技术交叉融合更加迅速,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深层次地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依赖新型基础设施,颠覆性技术创新一旦获得成功,就能快速地发展成为通用基础技术,快速重塑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

  科技兴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创新培育新动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以改革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台风过境时,沿海港口和航道是重点受影响区,需加强对港口码头、航道及航道设施的安全监管。

  雄安站是近些年铁路客站中首例建成的拉开站场,在站房中心位置形成光廊。雄安站对各系统设备做统筹,首次结合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置能源管理系统,实现大型枢纽客站能耗管控。

  北京时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4年8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立秋。国家卫生健康委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机器人作业,离不开人工精准操控。上升、平移、张爪、安装……半空中,机器人的“手臂”和“手爪”在高压线上轻快地“舞动”。

  当今世界面临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粮食安全、能源资源短缺等挑战,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对人类有意义且有市场价值的物质?人工合成淀粉项目便是其中一个尝试。

  随着全球对绿色能源需求的增长,太阳能光伏技术正快速地发展,其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和低成本而非常关注,被认为是“最有前景的下一代光伏技术”。

  对于医学院校而言,要在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加强新医科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增强系统观念和前瞻思维,把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作为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

  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的要求下,学科交叉研究成为促进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举措。

  在众多锂电池阳极材料中,锂金属阳极因其具有最高的理论比容量和低电化学电位而受到持续关注。


Copyright © 2021 爱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2021040658号-1    备案号:33010902003188 网站地图
爱游戏中国官方网站爱游戏中国官方网站